特朗普公开携政府官员访问美联储,这是极为罕见的行为。 当地时间7月24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以“考察基建项目”之名,率政府官员高调造访美联储总部,此举堪称近二十年来美国总统对央行的“历史性突破”。这一打破百年传统的举动,瞬间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轩然大波。 要知道,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,历任总统均遵循“政治与货币政策绝缘”的铁律,即便是尼克松、约翰逊等强势领导人,也仅通过私下沟通表达诉求,从未像此次这般明火执仗地“登门问罪”。 而美联储的独立性,堪称美国经济治理的“压舱石”。这种制度设计源于1951年的《财政部-美联储协议》,其核心要义在于将货币政策从短期政治博弈中抽离,确保利率决策仅以通胀控制和就业数据为依归。 正如鲍威尔在国会证词中所言:“若货币政策沦为选举工具,市场信心将如大厦倾颓般崩塌。”这种独立性的价值,在1970年代“滞胀”危机中得到验证。 当时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顶住卡特、里根两届政府的压力,将利率推高至20%,虽引发短期阵痛,却为美国经济赢得了四十年低通胀的黄金周期。 然而,特朗普显然不愿遵循这套“繁文缛节”。他在美联储总部直言不讳地要求鲍威尔将基准利率从当前的4.25%-4.5%下调至1%,声称此举每年可为联邦政府节省1万亿美元利息支出。 为强化施压效果,特朗普不仅旧事重提“解雇鲍威尔”的威胁,更启动对美联储大楼25亿美元翻修工程的专项审计,试图以“成本超支”为由动摇鲍威尔的政治根基。 这种“组合拳”式的施压策略,在美联储百年历史上闻所未闻,即便是尼克松在1972年大选前干预美联储,也仅通过电话施压,从未像这般将政治博弈摆到台面。 但硬币的另一面,是这场权力博弈的深远代价。经济专家的测算显示,特朗普的“如意算盘”可能适得其反:若市场认定美联储独立性受损,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飙升70个基点,导致政府每年多支付580亿美元利息。 这种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”的风险,在历史上早有先例。1971年尼克松迫使美联储维持低利率,虽助力其连任,却为1970年代的恶性通胀埋下祸根,最终使美国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滞胀泥潭。 值得警惕的是,当前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5万亿美元,利息支出占税收收入的18%,成为仅次于社保的第二大开支项目。在这种背景下,以政治手段干预货币政策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 而鲍威尔的回应,则为这场博弈增添了戏剧性张力。他在陪同特朗普参观时,特意强调美联储“将继续依据经济数据而非政治指令制定政策”,并暗示即便面临压力也将履行完2026年任期。 这种强硬姿态,与1980年代沃尔克的“抗命”如出一辙——当年沃尔克顶住里根政府的批评,坚持紧缩政策,最终重塑了美联储的信誉。 但今时不同往日:特朗普政府正推动立法试图削弱美联储独立性,若其在2026年中期大选中获胜,这场“央行保卫战”或将演变为制度层面的全面较量。